用户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ZOWIE GEAR EC系列游戏鼠标评测三部曲之一:测试篇(评测作者:夜飞行)

[复制链接]

49

主题

54

帖子

27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0
QQ
发表于 2010-7-30 23:07:08
ZOWIE GEAR EC系列游戏鼠标评测三部曲之一:测试篇(评测作者:夜飞行)以下内容均来自ZOWIE GEAR中国区独家运营商POPGEAR(泡泡资讯)官方网站:http://www.popgear.net/news/review/20100710_295.htm
技术篇
EC鼠标在纯技术层面上,针对以往鼠标的不足和用户的需要,一共做了四个比较重点的改良。
1.默认1000Hz的USB回报率
USB回报率这个参数其实早有职业选手重视过,但碍于以前的鼠标产品功能不足,所以并未引起太多重视。 不过这两年随着产品功能的逐步提高,这个在理论上能大幅度提高鼠标定位精度的参数,终于被摆上了台面。 但是请别急,在庆幸自己赶上技术革新大潮的同时,请先搞清楚真1000Hz和伪1000Hz这两个概念。
关键词:Full speed controller(可以保证高速数据传输的控制芯片)
我记得在EC刚刚公布之后,很多人对它的硬件默认1000Hz USB回报率提出了一定的担心。 因为以往有些鼠标在通过驱动将回报率提升到1000Hz之后,性能表现会不稳定。 因此对于硬件直接提供默认1000Hz回报率的EC,大家保持这样的担心并不是没有道理。 不过在与厂商工程师沟通后,至少首先从技术层面让我对这个技术参数有了信心,接着是通过大约一周的测试,鼠标稳定的表现也让我打消了疑虑,所以至少在目前我认为,将1000Hz回报率作为基本参数这项尝试,EC是成功的。 那么EC可以做到1000Hz稳定表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控制芯片的本身性能使然。 EC采用的是可以保证Full speed传输速率的控制芯片。 大家都知道,以往的游戏鼠标,不乏有可以直接通过软件设置USB回报率的产品。但这些产品之中有很大一部分会在锁定1000Hz之后出现不稳定甚至干脆不动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伪1000Hz。 究其原因就是控制芯片的传输速度不足所致。一般容易出问题的控制芯片,大多传输速度都在每秒1.5Mb左右,称为USB 1.1 low speed。由于传输速度的不足,使它并不足以应付过高的回报率设置。 所以在超出其本身的额定回报率之后,额外超出的回报率设置,形象的比喻起来就相当于超频。 也就是控制芯片在超负荷运转,因此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而采用 USB1.1 full speed传输速率的控制芯片则具备每秒12Mb的传输速度。 这样即便是将回报率设置到1000Hz,那么控制芯片也会始终在额定工作范围内运转,所以也就不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这个就是所谓的真1000Hz。 说句题外话,我认为其实许多厂商并非没有完全注意到这个技术问题,只不过可能是碍于大批量生产线在制造时无法随意替换零部件(当然成本考虑也是重要因素),或者不稳定的现象并不是100%,所以它们才仅通过软件“超频”的方式来进行弥补,而不去把控制芯片改为full speed。 但我相信在将来的游戏鼠标开发中,这个由电竞游戏,或者说CS直接催生出的鼠标参数,很可能会成为今后游戏鼠标的标配。 甚至更容易成为下一波鼠标技术参数攀比的又一突破口。。。。当然,我使用EC的时间并不足够长,因此我不敢完全保证EC这个所谓的真1000Hz就真的能保证100%的稳定,所以具体的表现如何,就留待市场来检验吧。
2.合理的鼠标光头工作高度
光头工作高度的问题,第一次被提及是在几年前蝰蛇上市的时候。尽管之前的MX518也存在这种现象,但由于幅度尚可以接受,所以没有引起重视。 但随着蝰蛇的上市这个问题来了一次彻底的爆发。 所谓光头工作高度问题就是指即使把鼠标抬起到很高的高度,指针依然受到控制。这种现象对鼠标速度较慢,大范围转身需要大幅度移动鼠标的人其实影响很小。但如果是鼠标速度很快,转身只需要小范围小幅度移动鼠标的人,那你就会发现这种现象有多难受--本来已经做了90度的转身,但是鼠标回位的时候突然发现指针也跟着转回来了。。。转弯时候做好的预瞄也因为鼠标回位而失去原来的位置。 我想在比赛中遇到这种问题,那我们唯一能做出的反应恐怕就是抓狂了吧。 所以在写蝰蛇评测的时候我发明了用透明胶带遮盖光头来达到降低灵敏度的目的。。。。而之后RAZER也第一时间更新了固件以解决这个比较致命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蝰蛇其实已经经过了固件的修复,但说实话,灵敏度还是感觉略高。 如果对光头灵敏度过高没有概念的话,这里有一段我当年评测蝰蛇的时候录下的视频,大家可以看看早期的蝰蛇灵敏度恐怖到什么地步。。。
关键词:1.5mm
刚刚看到新闻稿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EC要告诉人们,它是目前工作高度最低的鼠标。 但仔细看参数和字眼,其实1.5mm并不是最低,只能说是最低的之一。 而且官方的字眼也只用了较低而已。 这个就比较值得推敲了,因为发布第一时间就有人提出担心高度过低无法贴比较厚的贴脚,说实话,这个担心并不是没有根据的。 因为实际上的工作高度最低这个头衔应该属于SS的KINZU。通过我的手测,如果EC是1.5mm的话,那么我手里这个行货KINZU充其量也就只有1.2甚至更低。 这确实彻底杜绝了高度问题,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拒绝了厚度较高的鼠标贴脚。因为如果贴脚厚度较高,那么鼠标也会被整体垫高,结果就是光头控制出现异常。 所以当有些人抱怨KINZU个体差异大的时候,也可以看看自己手头的贴脚是不是太厚了? 说回正题,EC其实就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并没有一味的把高度降低,而是把高度设置在了1.5mm这个档位。 通过我的实际对比,发现除了KINZU之外,EC应该是目前所有鼠标里最低的了,比之前大家公认的IE跟IO都要略低一点点。 量化来说大约就是1.5对1.8。 我不想从纯粹的理论层面告诉大家这个是论证过的高度,最适合云云。 我只想说,通过加贴厚贴脚的测试,至少可以证明这个鼠标不会因为加了贴脚而出现使用问题。 另外一个与设计师沟通的信息比较有趣,就是他提到的关于500DPI设置的问题。 许多人在产品刚公布的时候对采用500DPI的参数觉得有点费解。 这一点设计师的答复是: 为了降低工作高度,除了芯片动不了之外,ZOWIE投资了很多,制做了很多种镜头,最后才挑了最理想工作高度的镜头,而这颗镜头会让原本 400/800/1600DPI 变成 500/1000/2000DP。为了让更多人更快上手, HeatoN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给出了习惯于400DPI人群使用新鼠标的建议。 那就是在新的鼠标速度约等于原鼠标速度的80% ,这样就基本可以一下子找回原来的速度感。 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微调,我个人的使用习惯是IE3.0 400DPI下2.2,系统速度默认,在改为EC后速度降为2.0,感觉略快一点点,但很舒适。
3.修正
其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移动补偿。 简单的说就是画直线的能力。 大家同样都知道,现在的鼠标画直线的能力是越来越强。很多年之前测试RAZER熔岩烈火的时候我曾经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那就是DPI越高,画出的直线就越直。 后来使用过大把的采用安捷伦芯片的鼠标后(RAZER和罗技全系列基本都是安捷伦)发现一个问题。 那就是安捷伦芯片的鼠标全部都能画的很直。 而早期的IE跟IO都是采用了微软自己的引擎,所以画起直线来难度就大得多。
关键词:安捷伦
其实,所有的鼠标都或多或少的有一点修正,只不过安捷伦的游戏用芯片做的多一点而已。。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需要从基本的原理说起。为什么要修正? 因为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所有鼠标垫,是不是每一个都有颗粒或者说纹理间有高低落差? 光学鼠标光头其实就跟摄像机一样,单位时间内大量的摄取鼠标移动过的表面,然后将数据传回处理器进行分析,之后判别移动表面的具体情况再给指针传出正确的命令。 而如果移动表面的高低落差非常明显,或者透光甚至有强反光等非常规问题,那么鼠标光头就容易因此造成误判,导致鼠标画线画不直。 因此,作为芯片开发商的安捷伦,就开始为了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其研究结果,就是给芯片增加这样的修正能力。 原理就是,假设鼠标移动表面上有高低不平,那么光头侦测之后反馈给芯片,芯片在此时即发出修正命令,强制光头认为不平的地方是平的。然后以达到鼠标指针保持正常移动的目的。 而夸张点说,这就是猜,不管前面是什么路,我都认为那是平的,然后大胆走就是。因为垫子必然都是平的,桌面,和大多数使用表面也必然的平的,当然不会有坑,所以即使鼠标本身瞎了,也不用担心掉在坑里。只要有移动方向的命令出现,那么我就大胆的告诉光头放心走。 很聪明的做法是吧? 说实话,对日常办公应用来说,这种设计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因为它增加了鼠标的表面适应性。 但对游戏来说,这个问题却是很严重的。到现在为止,已经有很多人表示自己用某鼠标感觉很怪异,原因不明。但就是和以前的手感不同,尤其是移动瞄准时。 很久以前,许多人把它归咎于不同厂家使用手感的品牌差异。 但之后大家开始逐渐意识到这个是跟修正有关。 为什么微软的鼠标很少被说怪异? 那是因为他是为数不多没有使用安捷伦的厂商。 想想吧,就连罗技和RAZER都是安捷伦的大客户,那么想避开安捷伦来开发鼠标,恐怕没有微软的实力是很难办到的。
关键词2:1000Hz的USB回报率
看到这不少人一定想问,你说了半天就是想告诉我们EC没有用安捷伦吧? 错了,EC也是用的安捷伦,毕竟连罗技和RAZER都是依赖于安捷伦开发产品,那么像ZOWIE这种新兴的厂商自然也没有能力完全自主的研发鼠标芯片。 哦,既然强调了修正的利弊,又是写EC的特点,那你一定会说ZOWIE对安捷伦做了改良? 还是NO! 因为安捷伦芯片的修正功能是默认的,封装起来的,并不是依靠软件等手段可以随便修改的。 也就是说这个修正是安捷伦芯片的鼠标天生的,无法去除。哦, 那就是没戏喽? 哈哈,又是NO! 其实卖了半天关子,问题的关键就在上面的关键词里。 1000Hz的USB回报率! 尽管不能去掉修正,但ZOWIE设计师也开始针对这个提出了自己的应对方法。 那就是提高USB回报率。 其实EC采用1000HZ的回报率并不仅仅是为了增加鼠标的定位精度,它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可以通过特殊的手段来抵消修正对于瞄准定位的影响。 直观一点说,采用更高的回报率是为了让光头分辨移动表面更细腻,得到更多的数据。 并以此来降低修正过程中芯片靠“猜”的成分。 就跟GPS一样,假设鼠标移动距离为1000米,那么在1000米的范围内如果是100HZ的鼠标,他反馈给光头的信息就是可以精确到10米。 就是能看到10米大的东西,再小就看不见了。 而如果是1000HZ,那么它的精细度是100HZ的10倍,那么它所看到的物体就是至少一米大。 也就是说如果这10米范围内有坑,你用了1000HZ就可以看到并绕过去,不必靠猜认为前面是坦途,可是却先掉进坑里然后再爬出来。 说白了,就是让光头需要猜的成分尽可能的少,尽可能的小,这样也就越来越使鼠标接近无修正的使用感觉。我不敢说这个是完美无缺的方法,但至少目前来说,我不得不承认这个设计是最聪明的。 当然了,有那么一点点修正结合自己的手应该是最完美的(原理接近温柔作弊器^^) 但如果修正过大就不行了。这里说一个小技巧,就是用自己手头的鼠标画圆。如果修正过大,你会发现画直线超简单,但是画弧线反而费劲。。。。。
4.全新的滚轮设计
首先需要声明,这个所谓的全新设计,并非是像纵横滚轮、加速滚轮甚至可变换手感那样的新设计。 EC的滚轮并无其他功能,它只有浏览网页的上下拉还有鼠标中键这两项基本功能。 之所以说它是全新设计则是完全针对它的手感和耐用度来说。 因为EC就是针对电竞游戏的,所以它的改进也只会针对游戏。
通过下图可以看到,这是我拆解后的滚轮。 白色的圆圈是滚轮外部与手指接触的部分。材质为橡胶,手感不错,但时间久了有变黄的风险,所以建议使用后经常清理擦拭。 而去掉橡胶部分之后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滚轮的完整构造。 说实话,它与我们常见的滚轮有很大差别。就连滚动时刻度感产生的根源也不同。 以形状和结构来说,它很像我们电视里经常看到的水车。 图中那个白色的方形支架是作为滚轮的固定脚。 支架的两脚插入鼠标内部的两个凹槽内,然后滚轮上面的黑色齿轮则跟IE、IO一样架在一个小型的托举臂上。但不同的是,EC滚轮的这个小黑色齿轮并不负责刻度感的营造。而IO、IE的托举臂上有一个小凸起,正是靠这个凸起与小齿轮侧面的摩擦产生刻度感,所以IE、IO的滚轮久了之后就没有刻度感,那是因为凸起被磨平或者齿轮被磨损出凹槽。。
而EC的刻度感则来自于滚轮内部的一个小钢珠。 通过图片可以看到这个小钢珠,它的周围有很多润滑油,这个结构很像是一个轴承,只不过这个轴承只有一颗滚珠。 正是滚珠与滚轮内部栅格的摩擦才带来了EC那种特殊的刻度感(后文会有详细的手感描述) 并且厂商强调这个结构可以保证强大的使用寿命,那么实际寿命如何我们目前只有拭目以待了。
补充:关于FPS(鼠标刷新率)
我不知道为什么ZOWIE没有把刷新率提高到流行的9000刷,询问设计师之后得到了一句很酷的回答:“ZOWIE到目前为止,只服务于游戏玩家,以玩家为出发点,所以我们的鼠标设计前提就是稳定,让玩家可以完全放心。如果参数高而不稳定,那么对于玩家来说就是没必要的。” 这句话听起来很容易理解,但我认为还有设计师没提到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有无必要的问题。因为以我的经验来看,刷新率首先是要跟回报率看齐的,如果没有回报率支持,那光头拍再多的照片也无法让芯片都看到。而且以我的经验来说,自从01年微软把FPS提高到6000之后,我们其实就已经彻底告别了鼠标自己丢帧的时代。 可惜现在论坛回档之后我找不到曾经写过那个“问9000FPS是噱头还是卖点?”的帖子。 这个帖子里我做过广泛的调查,让大家感觉提高到9000刷的复刻,与实际6000刷的X08 IE3有没有区别? 当时得到的答案是感觉不到任何区别。所以如果没有回报率的支持,那么这个参数恐怕要比超高的DPI还要虚幻。。。
补充鼠标重量参数一起跟其他鼠标的对比:
EC1 = 97g
EC2 = 93g
XAI = 101g
MX518 = 106g
DeathAdder = 108g
IE3.0 = 110g
使用篇
1.鼠标手感描述
说实话,这个鼠标看图片很像RAZER的炼狱蝰蛇。但实际接触之后才发现,它与蝰蛇的握感存在着比较大的不同,反而与IE3比较相似。 首先它的左侧面如前文所述,存在着一个比较大的倾斜,而蝰蛇这一部分是直的。因此拇指握感要略好于蝰蛇。 尤其是在需要提起鼠标时。
而右侧无名指键区的握感与蝰蛇区别更大。蝰蛇的这一部分为了仿生学的原因而设计成向外侧伸展的蛇头状。 而EC没有仿生学任务,因此这一部分向外伸展的弧线很小,所以无名指握感要比蝰蛇舒适一些,比较接近IE3。
侧面采用光面设计,在鼠标公布之初曾经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心。 其实这一点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以我的经验来说,如果你的手感较大,但不是超大的话,那么光面在使用过程中反而更加粘手,这也是EC把侧面设计成光面的初衷。 但相比磨砂面,或者说橡胶漆面那种广泛的适应性来说,光面确实不能做到完美。 尽管它的耐磨以及耐脏程度是橡胶漆面的几倍甚至更多,但以纯手感的角度来看,它是要略逊于橡胶面的。
而鼠标头部如前文所述,它的厚度经过了HeatoN的专门论证,最后采取了比蝰蛇薄但比IE3厚的最终规格。 实践证明这个规格设计的还是比较成功,作为IE3忠实粉丝的我,原本都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 但在使用EC与IE3做了详细对比后发现,IE3的扁脑袋会让手指比较突出的感觉到鼠标背后的隆起。 如果你的手指不够长,那么你按它的按键就会有点费劲。 而EC就没有这个问题,握着它你不会感觉到背部隆起有什么突兀的地方。
左右键微动采用了与目前的IO、IE相同的国产白点OMRON,相比日产OMRON要清脆一些,键程也要略长。所以鼠标左右键按起来的手感与其他热门鼠标差不多。 其实这么多年来OMRON微动可以说是深入人心,将新鼠标的微动选择锁定为OMRON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至少对于用户来说,它的接受度是最高的,不用再额外付出一个痛苦的口碑积累期。而侧键与滚轮中键则是采用了 红点微动。因为毕竟中键与侧键相对左右键来说结构是完全不同的,所以采用弹性更大,键程更长的特种微动可以更好的增加这些键的手感。
2.滚轮手感特点描述
刚一接触这个滚轮,可能会有一点不适应。因为它的阻尼感、刻度感甚至声音都和以前熟悉的鼠标有所不同。如果说稍稍有那么一点点近似,恐怕就是罗技M950等鼠标上那个金属滚轮了。 但也仅仅只是有一点点相似而已。EC的滚轮刻度感要比蝰蛇略大,滚动的时候每一格在网页上面行走的幅度也要略大于蝰蛇。 而阻尼感比我们常说的恰到好处要大那么一点点,不过滚动起来那种特殊的刻度感,再加上那种比较悦耳的滚动声音(音量较大)会让你忍不住继续滚,。。。真的,这个毫不夸张。如果说这个鼠标在你不知道那些技术改良之前,或者说单凭外观和第一印象来评价的话,恐怕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滚轮了, 无论你是游戏里做超级跳,或者说正常的滚动网页都是这样。我承认评测里不应该带进过多的个人主观色彩,但我不得不说,这是我用过的所有鼠标里,最合我心意的一个滚轮。而且像我这种被IE3和蝰蛇滚轮那种自动跳和无故切刀的BUG折磨得很惨的人,你不可能不爱上这个无论怎么磕鼠标都不会切刀的滚轮。。。。最主要的是,这一周的测试,大概15小时左右的CS里,它一次也没自动跳起来过,这让我很受感动(要求太低了。。)不过丑话说在前头,我目前的CS使用大约只有15小时,所以今后是否会自动跳这一点我不敢绝对保证。 当然,如果证实存在这个BUG我会随时更新这篇评测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EC的滚轮带有可以变色的发光LED。 可以随着DPI的切换而亮起对应的颜色。
红色对应的是500DPI
紫色对应的是1000DPI
而蓝色则对应的是2000DPI
3.CS里的应用感受
如果你是个IE3复刻版的用户,那估计你不用经过太多的适应就能在游戏里上手。这个鼠标的各方面用起来跟IE3真的非常相似。但要记得它比IE3还要小一点(EC2更小)所以对于手不是那么大的人来说会比较舒适。游戏中的点射可以说是最有特色的,因为键程没有老版本的OMRON微动长,弹性也略低,所以如果是节奏非常快的连发点射,你会发现它点起来很容易,不像老微动那么吃力。这里不得不发表一句感叹,那就是如今大家的喜好真的是改变了。 像我这种念旧的人,始终喜欢老微动那种明晰的节奏感和清脆的弹性。但现在大部分人却把它视为微动手感偏硬的证据。 所以在悲哀我的喜好已经过时的同时,我很荣幸的告诉你,EC的手感就是符合目前的主流喜好。 它是介于日产OMRON的软、肉和早期国产OMRON的脆之间的一种比较讨巧的手感。再重复一次,我虽然能接受,但并不喜欢,可是现在大多数人却喜欢。。。。扫射方面这个鼠标的表现非常好,因为它继承了IE3底盘偏大稳定性出色,但同时重量较轻又不失灵活的特色。可以说压枪扫射时它的表现不会给你带来任何掣肘,只要你的弹道控制能力足够出色,那么用AK写出你的姓名也不是不可能。说到底,就是它的表现跟IE和IO基本是一样的,可能在理论上它的1000Hz回报率+修正功能可以让它的瞄准获得一丁点提升,但实际使用我只认为它达到了IO或者IE应有的水平。其实这就已经足够了! 至于AWP,你可以参考IE和IO的表现,这里我就不再浪费笔墨来说了。 而最值得称道的是滚轮,前面说过,这一周以来我没遇到一次自动跳起,而且虽然我的超级跳身法很差,但滚起来那种爽快感让我不得不一再鄙视我手边的IE滚轮。。。
4.兼容性测试+不同鼠标垫搭配手感分析
ZOWIE G-TF
毕竟是自家的王牌产品,毕竟是作为鼠标的最基本测试平台而存在,所以TF的表面当然没有可能拒绝自己的鼠标兄弟。 而手感方面,这个组合被官方推荐为指定搭配建议绝对不是没有理由的。 许多人担心大脚贴会影响滑度,其实这一点根本不用担心。因为大脚板是目前的趋势,你可以看看罗技的G9跟518,还有G500的脚贴尺寸。
以手感来说,在TF上的EC基本可以说是如鱼得水的。这是一种比传统布垫更滑,同时又略带颗粒感的特殊手感。 有一点点接近使用细面塑料垫,但又比较易于控制,并且材料明显比塑料垫软,所以使用起来的舒适感也很好。 我想这种TF特有的手感在越来越壮大的TF用户群里应该有足够的共识。 整体来说,EC搭配G-TF是一种滑度与控制力兼顾的手感取向,很平衡。所以如果是喜欢TF的人,那么就一定会喜欢这个搭配。 无论是品牌的统一性,还是视觉效果,又或者是手感,这个组合都是比较完美的。另外,如果你喜欢更大的颗粒感,那么完全可以给EC贴上火线竞技出的那种网格贴脚,我一直认为它是TF的最佳搭配(前提是你喜欢颗粒感) 尽管EC还没正式上市,所以没有周边厂商为他推出专用贴脚,但如果这个真正火起来,那估计很快我们就会看到各种专用贴脚的诞生。
ZOWIE SWIFT
跟TF一样,作为自家兄弟,SWIFT也是EC的重要测试平台,所以也不可能出现兼容性问题。 手感方面,我愿意把它定位为一个典型的树脂垫手感表现。 因为SWIFT的颗粒感相对较大,而且材质本身滑度很高,所以尽管EC的垫脚很大,但却不会影响到这个组合的绝对滑度。 但同时也因为垫脚大,所以EC对于高滑度树脂表面的控制力要更好一点。因此搭配SWIFT不会出现那种跟溜冰一样的过火表现。所以总体来说,EC+SWIFT的组合就跟这个垫子本身的特点一样,顺滑,但也很受控制。 不过有一点必须提醒大家,就是SWIFT本身非常耗贴脚,所以建议在EC的专用贴脚上市前,可以考虑先加贴别家的贴脚,以免EC本身的贴脚被磨损进而报废。等到可替换的专用贴脚上市后在考虑使用原本的贴脚。
Steel ICEMAT SE
既然是兼容性测试,那么肯定跑不了这个对很多鼠标说过“不”字的ICEMAT。 说心里话,ICEMAT现在已经沦落为小众当中的小众,虽然它全能的细腻手感足以傲视所有对手,但是本身明显的缺陷也制约了它的发展。所以到了这个布垫占据主流的时代,ICEMAT也只能被我当做鼠标性能的试金石而已。 言归正传,以我手头这只EC的表现来说,征服ICEMAT完全没表现出任何问题。但我目前无法保证所有EC都不会因为个体差异而出现丢帧。因为毕竟我手头的仅仅是一只工程样品。所以对于ICEMAT的具体定论还要等正式版鼠标上市后,经过大范围的信息反馈才能确定。 而手感,尽管我真的很想跟大家狂喊:去试试这个垫子的手感吧,真的很牛。 这个搭配真的很舒服,但说实话,以现在ICEMAT的保有量来说,我这种呼喊真的底气不足,所以干脆就让ICEMAT继续充当鼠标丢帧的试验田吧。。。
Steel SX
跟ICEMAT一样,SX如今也沦为了小众当中的小众,在布垫大潮的冲击下,这个原本作为SS起家产品的系列也逐渐没落了。 以我过往对SX的了解,这个连激光都通吃的垫子本来是不应该出现兼容性问题的。但在看到屏幕上的指针完全找不到北的时候我还是被惊了一下。因为我从柜子里把大批垫子拿出来测试的时候,SX恰好是第一个,所以指针一飘起来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鼠标貌似兼容性很成问题? 以我这几天的使用来说,这种手感跟细节设计都很到位的产品如果出现这么蛋疼的基础性问题,那真的是太可惜了! 随后与设计师沟通得到的答复是,在设计过程中我做过的测试他们其实已经做过了。 结果跟我一样,也是对SX无能为力。 这个确实比较遗憾,因为在做鼠标芯片调整时,为了尽量减少“修正”功能对定位的影响,他们曾经尝试过各种方案,但最终结果,要么是目前这种所有垫子都兼容唯独不认SX的版本,要么就是认SX,但同时会在其他几种材质上出问题的版本,而且在现阶段的技术条件下这个矛盾始终无法解决。所以最后,考虑到SX用户的群体确实太小,就只能忍痛选择了不兼容SX但其他材质都没问题的版本。 这里设计师也托我向SX的用户表示歉意,因为他们已经尽力了,但技术条件和设计目标所限,所以只能作出取舍。
Steel 9HD\SP
尽管SP因为寿命问题受到不少诟病,但它粗犷爽快的手感还是让他保有一定数量的用户群体。而且因为它的表面采用的是透明材质,图案印刷在材质下面,所以很多人看SP的图案都会感到眼晕,这也会增加鼠标丢帧的几率。 另外,9HD其实与SP的设计风格类似,所以这里一并对它们做一个兼容性测试。
测试结果很令人满意,不管是9HD还是SP,EC在上面都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而手感方面,SP的粗犷确实让我找回了很多以往的美好回忆,不过跟SWIFT一样,SP对贴脚的消耗也非常可怕,所以建议专用贴脚出来之前,先想办法使用其他贴脚替代。 9HD的表现也不错,手感与SWIFT类似,也是顺滑当中有一定的控制力。但9HD的颗粒相比SWIFT要小一点,同时材质的硬度也低一些,所以9HD的手感要比SWIFT控制力更好,但滑度略逊。 总之也是一个十分值得推荐的组合,9HD的玩家可以重点考虑。
Steel QCK(魔兽世界版)
传统布垫可以说是目前市场的绝对主流,所以我选择了保有量比较多的QCK。首先,一句话概括,兼容性是没有问题的。 而手感方面我认为与其他主流鼠标,例如IE3或者IO甚至蝰蛇在布面上的表面没有任何差别。 也就说是它达到了目前主流鼠标搭配布面的应有水平。 所以如果是传统布垫爱好者,又对EC感兴趣的话,那么我可以告诉你不用担心任何问题,直接买就是。 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提到,就是记得千万不要先让贴脚在粗面树脂垫上跑,等到磨损后再到布面上使用。那样你对鼠标和布垫的印象都会因为生涩的手感而大失所望。 如果要用原配贴脚搭配布垫,那么必须保证这个贴脚没有出现磨损,然后在布垫表面经过大约2天的磨合,将贴脚表面磨出亮光,此时搭配布垫将会是滑度和平稳度上面的最佳状态。 而如果觉得滑度还是不够,可以考虑加贴玻铝专用贴脚。
RAZER螳螂操控
我手里的操控是国内最早的一块,也就是口碑最好的一版。后期的甲虫表面与这一版螳螂存在比较大的不同,所以本着怀旧+亮骚的精神。。。我使用这个版本的操控作为测试平台。也是一句话,兼容性无任何问题。 而手感方面也十分令人满意。因为许多打FPS的人反映螳螂的表面孔隙过大,如果贴脚尺寸较小的话,移动起来会有一格格的感觉。 那么看看EC的大脚板吧。。。如果使用这个搭配,那么我想以后应该不会再有类似的评论了。。。移动感觉很顺滑流畅,定位也无任何问题。 推荐操控的粉丝选择这个组合。
综合评价:
优点:握感舒适,移动平滑流畅,技术细节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性化,滚轮设计是更大的亮点。
缺点:外形不够亮丽且无特点,侧面光滑表面存在适用性争议,滚轮长时间使用后可能会变黄。
我个人对这个鼠标的评论:从几天的试用以及与设计师的沟通来看,这是一款拥有很高完成度的产品。而且在平淡的外形下,包裹的是一个充满了人性化创意的核心。以我目前的使用来说,如果要我给出一个一句话评价的话,那么我可以称EC为加强版的IE3跟蝰蛇。 当然,外形必然存在争议,这个可以放在一边,甚至可以姑且当它是EC的缺点。 但诸如滚轮、光电核心的各种技术改进以及实际手感来说,我认为它把IE跟蝰蛇的许多缺点都做了彻底改进,而这些优点我想不光足以抵消外形的争议,同时也足以给EC带来正面的评价。
我不敢说在目前的试用时间内我已经完全吃透了它的每一项设计理念。但我真诚的建议那些对鼠标要求极高,或者说手感细腻,甚至是挑剔的人能亲自花时间揣摩一下这款产品,或者也可以在更多的试用中找出我没有发现的问题。 但至少我觉得它会让你在很多地方明白鼠标去适应人和人要去适应鼠标的区别。 现在唯一需要关注的恐怕就是它的售价是否有性价比了!
后记
从 EC 正式公布以来,很多人跟我说过他们有点失望,说真的,其实我当初也是。因为毕竟ZOWIE给我们的印象一直都是一个充满创意的厂商,而第一眼看到一个外形这样没有特点的产品,难免会让人有落差感。但是拿到样品用了几天之后,我又感到非常惊喜。这是因为ZOWIE的创意仍在,只不过发挥的不是像TF的锁边那么直观,而是像默认1000Hz, 耳目一新的滚轮设计 , ZOWIE自制的镜头等等。 但必须承认,这些创意全部都是经验的积累之后的结晶。所以我相信只有在多年的实践累积之下才做得出来。这里面ZOWIE的工作团队以及HeatoN 10年的电竞生涯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他们真正知道玩家需要的是什么,而也愿意为此付出努力,所以无论EC这个鼠标最终会得到什么样的评价,我都愿意为这些真正花心思所得的创意叫好。
更多ZOWIE GEAR产品评测信息请登陆ZOWIE GEAR中国区独家运营商POPGAER(泡泡资讯)官方网站:http://www.popgear.net/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