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我们会调侃,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当然了,更多的时候,一分钱一分货还是正确的。不过,一味追求贵不见得就是合理。
近来不少人看到某宝上面的骨传导耳机,以为是什么黑科技,真当传统的耳机是过时货了。
其实,骨传导耳机的原理,早在18世纪就已经有了。而代言人居然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大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当时尝试了由乔瓦尼发明的一项技术,他咬着一根与钢琴相连的棍子就可以听到由颚骨传来的音乐,这就是声音的骨传导原理的早期应用。 帮你脑补一下:现在,你可以挠一下自己的头发,磕一下自己的牙齿,或者咀嚼一片饼干,这种声音就是通过颅骨传入听觉神经,也就是骨传导的基本原理。
骨传导耳机还有一个更明显的优点是,不占用耳道(耳朵依然可以听外界声音),这意味着,你在用它听音乐的同时,不会错过户外环境中的任何声音:过马路不会听不到车声、坐地铁不会错过下车提醒、甚至开车(当然仍然不建议驾驶的时候使用耳机)。
但是,骨传导耳机的缺点也是很明显的。 别人靠近你的耳机10厘米之内,能听到你听到的内容。 · 由于不是气传导,所以毫无声场可言,通俗点讲,只能听个响(虽然很清晰)。 · 音质?不存在的(不过在户外,在运动,用什么也谈不上音质。) · 解析度?高于动圈耳机,低于动铁耳机 简单来说,骨传导耳机是一个音质不靠谱,但是确实耳科医生推崇的好耳机。不过,结合到过千的售价,估计就不是那么美好了。
因此主流的耳机,尤其是手游耳机,主要是以入耳式的为主。
为什么入耳式是主流?那时因为过往平头塞离耳腔比较远,漏音明显而且需要的音量比较大。 其实,真正会对耳朵造成伤害的是大音量。音量越大,损伤越大。声音一旦超过85分贝,听力丧失的风险就会变得越来越大。你们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短时间接触高强度噪音。 要是每天超过8小时,被85—130分贝高分贝反复摧残,那你的听力很快就会——耳痛、耳鸣、听力下降、直至丧失
入耳式耳机的设计,就是让发声单元更加接近耳膜,这样就可以用更低的音量达到同样的效果。 不少朋友会担心入耳式会造成耳腔损害。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入耳式会对耳腔产生挤牙感,戴久了会出现疲劳和排斥倒是真的。 因此,中高端音乐耳机和专业的手游耳机会采用斜入耳式设计,这样既可以保持小音量大效果的优点,又能明显降低耳腔的的挤压感,对于喜欢王者荣耀开黑和刺激战场四排吃鸡的朋友来说,尤为有用。
手游耳机和音乐耳机调音方面是有区别的。手游耳机注重细节还原以及低频的表现,而音乐耳机讲求的是三段均衡。 所以说,手游耳机并不是单纯的音乐耳机加一个麦克风那么简单。当然了,西伯利亚MG-1采用的是麦克风可拆卸的设计,拆下麦克风之后,耳机也和一般的百元音乐耳机差距不大。对于一般听流行音乐和电音的朋友来说是够用的。 术业有专攻,骨传导耳机适合需要空出耳朵关注其他声音而对对音质要求低的朋友,音乐耳机注重的是音质和解释度,降噪耳机适合在繁杂的环境中使用。 手游的话,百元级别的手游耳机就已经足够了,并不见得越贵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