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芯国际11日公布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已由第一季度亏损1.81亿美元实现扭亏盈利9600万美元,毛利率由第一季度的14.6%增加到15.6%,一举终结连续11季亏损的阴影。
不过,这只是账面上的扭亏,中芯国际二季度经营盈利仍存在991万美元的亏损,堵上这个窟窿的,正是多年来与其恩怨颇深的台积电。
早在2009年11月10日,中芯国际和台积电就一起专利官司达成和解协议,作为败诉方,中芯国际不仅赔上了 2亿美元赔偿金、出售10%的公司股权,也令其创始人张汝京黯然离职。其四季度业绩受此支出拖累,在同期营业收入增长20%的情况下净亏损扩大至4.823亿美元,台积电四季度净利润则因此同比增长162.5%至10亿美元。
不过,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依据和解协议,中芯国际向台积电出售约10%的公司股权中,除定向发行占已发行股本8%的17.89亿股新股外,还授予台积电以每股1.3港元的价格认购中芯国际6.95亿股的三年期权证。对比中芯国际11月4日紧急停牌前的股价仅为0.38港元,摩根士丹利等投行将此视为中芯国际即将大涨的信号。
2010年一季度末,中芯国际股价突破1港元,台积电趁机向台湾投审会正式递交入股申请,企图“零成本”入股中芯国际。未料4月9日之后,中芯国际股价开始掉头急落,直至台积电7月5日行权后,股价仅仅0.5港元出头,根据中芯国际运营亏损和账面营收的差价计算,台积电或为此支付了1.059亿美元的权证代价,在堵住中芯国际991万美元亏损窟窿之外还绰绰有余,令这对8年来屡次因专利纠纷对簿公堂的芯片业全球老大、中国大陆老大,着实成为一对欢喜冤家。
尽管股价下跌令台积电始料未及,不过借助专利官司入股中芯国际,不容忽视其背后的商业逻辑。毕竟,在国际市场屡遭壁垒的中芯国际退居中国大陆市场的成绩被市场有目共睹,目前其在上海、北京、天津、成都、武汉、深圳6城的生产 “菱形布局”已经完成,内地两座托管代工厂武汉新芯、成都成芯二季度营收占总营收4.6%,未来比例还将逐渐增大。市场预测,鉴于其产能利用率持续满载,加上90奈米以下制程持续提高,中芯国际营业盈利转正在即,预计第三季营收涨幅约4%至6%,毛利率20%至22%。
反观专攻海外市场的国际芯片“老大”台积电,2009年除了面对业绩下滑、人事动荡、工艺遇到摩尔定律极限的瓶颈之外,向大陆转移生产线的企图也是遭到严格限制。当下全球芯片销售额同比已下降30%,而芯片代工厂商的业绩更要差于整体半导体行业。日陷海外运营困境的台积电势必要将尚未饱和的大陆板块纳入其扩张规划,借助中芯国际的“曲线”入境不失为一种选择,而在入境前的入股亏损也是其难以避免的代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