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心插柳的产业
1995、1996年,服务器市场暗流涌动。此前没有专门做服务器处理器的Intel开始加强这方面的力量,在国内市场上,国外品牌也越来越多。
同时,在RISC领域,富士通、IBM、DEC、HP、SGI长期老牌割据;IA阵营雏形也开始显现,优利、思群、布尔等出现了一个上升势头。其中,在1996年,以IA架构起家的Compaq以惊人的速度蹿升,让很多老牌厂商“不寒而栗”。IA架构第一次提了出来,服务器的概念也开始逐步取代“小型机”和“大型机”。
除浪潮之外,当时国内还有一些代理国外服务器产品的厂商,如太极、华胜(Huasun)等,但国产品牌整体声音依然很弱。
浪潮在1995年时成立了系统公司,专做小型机业务。严格意义上讲,系统公司是“系统集成商”,产品跟着项目走,小型机掺着PC卖。但是,尽管浪潮不停地推出SMP系列升级产品,但所占领的地盘恐怕连“一席之地”都不够。
即使如此,浪潮还是把在无意中接触到浪潮的Intel吓了一跳。这年5月,Intel开始跟浪潮商量是否可以进行服务器OEM合作。“中国居然有用十颗Intel处理器做服务器的厂商!”Intel的人惊叹:“浪潮闭着门,居然也造成车了!”
1996年,浪潮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产品的规范化和产业化运作问题。批量用户的出现、跟Intel的合作,“游击状态”是肯定无法应付的。与此同时,国内PC行业竞争的日渐残酷,令浪潮也有点力不从心。
1996年,浪潮公司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系统公司与微机事业部合并成立“计算机事业本部”,建立了研发、销售、市场、渠道、管理一套相对完整的运作体系,王恩东任研发部经理,孙丕恕任事业本部总经理;二是准备建一条服务器生产线,但浪潮以前只有PC生产线,服务器生产线怎么做,孙丕恕心里没谱。
机会总是在意外的时刻悄悄降临。这年,日本富士通公司进入了中国服务器市场,并且发展迅猛。当时,富士通公司想找个国内公司来做代理,选来选去只有浪潮。随后,孙丕恕、王恩东得到了受邀赴日本参观的机会。
“后来虽然合作没有成功,但富士通专业化的生产和质量管理给人的印象太深了。”王恩东说。从日本回来以后,浪潮开始“大兴土木”,大建质量管理体系。服务器产品经理组组长彭震记得很清楚,那阵子,整个公司的人都很紧张,“一说质量,眼睛都是圆的。”
之后,浪潮先后在1997年8月和1998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双认证,这是国内惟一通过双认证的专业服务器生产厂商。在产业化思想引导下,1998年,浪潮再一次对业务结构进行调整,微机事业部与服务器事业部各自独立,同时,在业务管理、销售渠道、服务上相应强调追求专业化。
程传龙的“游击队”从当初的4、5个人一下子扩充到200余人,“游击队”逐渐走上了一条“正规军”道路,一个当年“无心插柳”的产品在浪潮也由此走上了“产业化”之路。
标准之末
1997年,作为企业,浪潮第一次出现在国家“863”计划高性能计划的项目中。“863”计划专家组专程前往浪潮公司实地考察,决定由浪潮承担起“国产服务器推广和应用”项目。
多年以后,孙丕恕认为,是“863计划”把浪潮带入了当时国内的技术圈,对浪潮以后在把握技术发展方向上起了作用。
“1996年的时候,Intel是把Pentium Pro和Pentium分开运作的,前者专门针对服务器和大型工作站的处理器,后者针对PC。”王恩东说,当时浪潮敏锐地发现,“二者间价格差很大,但主频却不相上下。”
“用Pentium Pro做服务器,造价很高;用Pentium来做的话,则降低很多。”王恩东说。“当时的用户面已经很广,但许多刚刚有服务器需求的用户是用不着很高的计算性能的。”
Intel并不赞同浪潮的做法,但这一态度却给了浪潮抢先的机会。浪潮的i7000系列基于PⅡ的服务器第一个在亚太区推出,价格比基于Pentium Pro的服务器低了1/6到1/4,而稳定性却没有改变。之后,Compaq等厂商在稍晚时候也迅速推出了同类产品,并逐渐主导市场。
1996年后,浪潮所面临的产业环境悄悄发生变化。明确提出“Intel Inside”概念之后,Intel在推出Pentium系列微机处理器同时,携Pentium Pro系列处理器大举进军服务器领域。服务器厂商们在IA架构与RISC架构的争论中进一步分化。
“浪潮在小型机时代就已经采用Intel处理器,当时虽然是小型机,但为了缩小跟国外厂商的技术差距,浪潮模仿了对方的很多东西,如设计理念、总线技术、协同技术等等,这让浪潮紧跟和理解Intel的技术标准时常常要强于其他厂商。”王恩东说,当时浪潮的SMP系列一度与思群公司的产品十分接近,并且,在开放性方面,浪潮甚至要领先于对方。但是,这种在局部上的领先,在这个工业标准化时代里可以保持多久呢?
1998年,从全球“收成”来看,基于IA架构32位的服务器出货量第一次在1997年超过RISC架构服务器,这让决意在服务器与RISC架构与其他处理器制造商决一死战的Intel大喜过望,IA架构在服务器领域的工业标准得以初步建立。这令土壤本来就已松软的RISC架构阵营再次面临冲击。
为了彻底击溃RISC架构,结合当时中国IT产业的上升势头,Intel开始在中国国内开始物色服务器领域的合作伙伴,联想、方正等一批厂商先后进入Intel的视野。在Intel标准决定一切的时代,这一战略的形成使国内服务器市场变得云山雾罩,浪潮的身影开始在这场洗礼中变得若隐若现。
从1998年开始,Internet在中国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并在此后的几年中以年100%的速度增长,信息化需求向多行业、多样化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Intel在PC方面推出PⅡ系列处理器之后,芯片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在Intel Inside标准一马平川之后,在服务器领域,从Pentium Pro系列到至强系列,一直推到2002年64位安滕系列,Intel连口气都来不及歇。
从国内1998年的数据统计来看,当年国内PC服务器的市场销量已迅速上涨到10万台,2000年时这一数字已上涨到15万台,涨幅达50%。但国内外服务器产品的售价却一直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1997年、1998年,“性价比”成为业界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浪潮依然在这场洗礼中寻找着优势,首选的就是产品和技术创新。在Intel推出Xeon的时候,浪潮大胆采用两路Xeon,而不是Intel在技术方案中坚持的四路,并且依然保持了四路的性能和高稳定性,使成本大大降低。
但浪潮很快就发现,这已经不是在1995年那个阳光明媚的春天。机会并不只是光顾自己,甚至以前一直认为是自己特有的一些优势也在一点点丧失。一次,在国税总局的竞标中,浪潮惊诧地发现:Compaq投标的同级别产品,价格居然比浪潮还低!
如今,各个方向的压力愈来愈明显。在IA架构的席卷之势已经不可避免之后,Intel“见人就拉拢”的战略使IA架构32位服务器开始横扫中低端市场,RISC架构开始节节败退。原来坚持走RISC架构的国外厂商如HP、IBM等,也先后倒戈,纷纷开始“两条腿走路”。并且,由于这些品牌的RISC架构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在科研计算和商用高端市场的垄断,使这些品牌的低端市场与高端市场的衔接上水到渠成。
而与此同时,国内最大的PC制造商联想在抢得国内PC的金交椅之后,开始大举进攻服务器领域。同时,曙光、方正、同方、宝德、赞禾、联志、百联创智等企业如雨后春笋,纷纷跳入服务器之海。一时间,各路诸侯旌旗招展,而服务器也在现在终于走上价格雪崩的老路。
从贵族到贫民,服务器在中国不过区区20年,竞争之激烈,俨然已经进入了一个“战国时代”。
---文摘
|
|